唐朝刺史李衢曾修建了一个芙蓉馆。宋朝范纯仁(范仲淹次子)谪永州时,常在这里游览,其后在战乱中被烧毁。宋代张栻重建之,名为“思范堂”。至清代康熙二十三年(1684年)总兵广宁卢崇耀重建,用以祭祀范宣公(范纯仁)。清嘉庆二十一年(1816年)零陵知县宗霈重修,并命名为“芙蓉旧馆”,同治三年(1864年)永州知府杨翰又重修,名“碧云庵”,并刻碑“咏其事”。

  其前有一口池,叫碧云池,池呈“中”字形,水清如镜,架石为桥,中一方凳,凳上有亭(已废)。池内种荷,亭亭玉立。夏日,荷花盛放,香气扑鼻,令人欲醉。月夜,游人坐桥墩上,凭栏欣赏,古松掩映,风摇荷影, 幽雅宜人。因碧云池对面有报恩院(又称思范堂),故有“恩院风荷”或“恩院风和”之称,是蛮声中外的永州八景之一。

三亭学舍

  三亭学舍是书林亭、湘秀亭、俯清亭三者的总称,构建于唐代,原址在三中校园内,是清代群玉书院的 前身。因旧址早已废弃,具体方位现无法稽考。《零陵县志》卷二存有俞舜钦撰写的《三亭记》一文,记载了些当时的情况。

群玉书院

  群玉书院,为知县陈三恪于乾隆三十三年(1768)兴建,位于城南魏家塘,因面对群玉山,故以为名。

  院址广数十亩,建有三堂,前为大雅堂,中为敏德堂,左右列斋舍二十四间,后为讲堂。讲堂后建文昌阁,阁旁筑东西轩。东轩为馆师住处,西轩题额为“景贤”,奉祀先后于零陵有政绩的官员。堂前有荷池,池中建亭。四周绕以墙垣,竹木成萌,风景雅致。入学生童由县才送,享受书院供给膏火。

  据道光五年(1825)《群玉书院捐膏火资记》载,书院有学田132.5亩,岁收租谷141.7石。除办学开支外,结余金又置学田44亩,铺屋3座。同治十三年(1874),知县稽有庆提县署征粮抵串钱500千文,以增加山 长束修和生童膏火。

  陈三恪在《创建群玉书院记》一文中曾写道:“(书院)最后为文昌阁。阁枕高阜,与城外之南冈遥相对峙。南冈者,邑人所谓群玉山也。山形如玉屏耸立,薄水绕其麓,登大雅堂(书院第一堂——编者注)倚槛眺望,则峰峦拱向,朝霞暮霭,合形辅势,若专为书院而设者,因名曰群玉书院”   光绪三十年,改为群玉小学堂。

恩院风荷